如果未來有人想要撰寫關於臺灣網路的時代故事,詹宏志絕對會是最吃重的角色。40歲才投入創業,經歷過《明日報》4億臺幣的大失敗,但也推動包括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、商店街兩大網站,順利IPO的大成功,近幾年更是以一夫當關之姿,不計毀譽的與政府單位正面爭論政策的合理性。他相信,進步原動能,來自破壞恆常穩定,他期待,現在年輕人能夠比他當年更有勇氣,站出來擔起時代的責任。關於網路20年、關於人生、關於臺灣社會,6個主題,6個觀察,以下是詹宏志對於臺灣世代問題的觀察:
一個社會的產業交替,都是原來社會的得到利益的產業累積下來的資本,再往另外一個產業移動。三七五減租,土地換回來的錢,投資了臺泥這樣臺字輩的企業,這樣的公司跑去投資銀行,再又跑去投資石化業。石化又轉到化纖,化纖跟紡織有關,之後臺灣紡織業達到全盛。在紡織業賺到錢的新一代企業家,後來他們去投資地產,可能去做零售,行業這樣一個一個來嘛。
照理說,80年代IT產業創造了最大的財富,累積了最多資源,這個資源要去哪裡?應該要變成臺灣的下一步嘛。不論他們去生技、服務或網路,只要到這個產業,那裏就會產生一個力量,這些都應該是時代資源的移動。網路在臺灣的發展相對是最好的,機會也最大的,卻沒有吸收到上一個時代的最主要的資源,這件事沒有接起來。
第一個當然是臺灣資本市場不夠活潑,都是事後的資本市場,不是事前的資本市場。第二個原因也是網路發展的這個歷史,這種英雄出少年的狀況比之前嚴重很多,代溝變得很大。
你想想看我這樣的創業者,我的工作,我在網路產業裡是最老的人,對不對?我的辦公室裡都是20幾歲的人。那個時候還沒這麼老的時候,我都是一個4、50歲的人,看2、30歲的人,我有20年的鴻溝。我最近帶隊到越南跟泰國考察,我是團長,副團長就是Appworks的林之晨,一次就差30歲了。
很多人談到臺灣世代問題,太陽花這個學生運動是個意外,我每次都說,「憤怒是現成的,議題是隨機的」。我不認為這個運動是為了這個題目而來,
運彩單場
因為導火線是服貿,學生還沒有決定對服貿要什麼態度的時候,行動已經出來了,是行動到後來加強了彼此的理解,應該反對服貿,那是後面的結論,
體育投注
初期沒有啊。
我說憤怒是現成的,他們已經積累很久了,這一段時間每一個運動你都要看成是同一件事,洪仲丘案冒出來的人,太陽花學運冒出來的人,通通是同一件事,同一個憤怒。只是哪一個題目讓他出來了,題目是隨機的,只要有一個題目,當場有情緒,你就足夠把人找出來。
因為這些年來,你已經不知道這些憤怒要去哪裡,你甚至說不出來這些憤怒是哪裡來的,你現在就是,你四年前看馬英九還沒那麼糟,你現在為什麼每天看他愈來愈不順眼呢?他沒有比那時候更壞啊?他的愚蠢不是八年前就這樣了嗎(眾人笑)?他沒有演進嘛!對不對?他的愚蠢沒有進步,但為什麼你對他的生氣會進步呢?
事實上是你對這個社會這個結構這種窒息感,你不滿意,然後這個是累積的。是「這個社會顯然出了問題,可是沒有人能解決」,這種不滿意。特別是你現在還沒有位置的人,是更加的不滿意。如果你現在是在社會結構的基層,你才要開始,但社會現在不動,你要他怎麼辦?看到薪水不漲,你看到所有人怎麼講、什麼事怎麼做,社會不動就是不動。因為那已經是結構了,那已經是你過去做錯的所有事的結果。
臺灣年輕人薪水的困境,就是在經濟成功的時候,沒有往下一個階段移動,沒有把附加價值往下一個階段移動所嘗到的惡果。可是創造這個結構的人,現在是很有錢的人,但結果的承擔是這一代20幾歲這些人。
他們會覺得,在當學生的生活水準還不壞啊,因為那是他父母親的生活水準,父母親給他錢讀書嘛。一畢業找到工作,因為你就要用你的薪水來過你的生活,,你立刻就降級了。這是今天你看到的年輕人的處境。
你今天誰有能力能在一夜之間把薪水改變?你現在說,我下個令,所有的企業今天都得加薪50%,你有辦法嗎?你一旦做了,這些做出口生意的人所有的市場都沒有。你加薪了50%,他連一個人都沒辦法雇用。因為這是一個結構,就是你今天跟其他社會競爭的基礎是建立在這件事上面,你已經仰賴這個東西這麼久了。
因為製造業的前提就是控制成本,物料你要用效率控制成本,
QT老虎機推薦
流程也要控制成本,人是流程之一,就必須要控制他的成本。所以他出他能出的最低薪水是他的能力,是他的效率的表現,只要你的工作是那樣的東西,你不是創造附加價值的人,你是管理生產流程跟成本的人,人當然沒辦法漲價啊,如果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低的薪水,就應該到別的地方去,這是你的效率的來源。
這個衝擊是很大啊,表示說我這個世代是搞砸了嘛。你以為你過去創造出來,這個社會你以為他變得富而好禮,變得富裕變得有禮,你以為你是光榮的一代,結果可能是完全搞錯了,因為你留下了一個非常非常不公平的社會。每一個人都是喔,我們今天任何一個買到一個房子的人,都造就了這個結果,你只要買到一個房子,就超過每一個年輕人薪水漲的速度。
累積財富的是施先生那一代,60幾歲的人要看20歲的人,又隔了兩代。我覺得也有一點難為他們了,看了很多東西,但沒有辦法理解。我看到的我的同輩的企業家,很多被網路真正的震撼,都要等到阿里巴巴上市了。
2000年以前,一些電子產業所做的那些投資,今天看起來不一定是錯的,但是2000年之後他們把他收起來,這件事是錯的,這讓臺灣所有的科技硬體公司在那之後十年之內,沒有人願意投資網路產業。
1996年做PChome,那時候我已經40歲,這是我第一次創業,雖然在社會上工作很久了,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被社會被辨識的人,但因為我自己是一個新創業者,覺得我自己是晚輩,而且那時候,工作還很困難,那時候網路是新的,所有的獲利模式都不成熟的,就算當時看到很多網路的事,或聽到一些前輩談論網路,我只是覺得很怪而已,跟我想的不一樣,但那時候那麼艱難,要說話其實是有點心虛的,也覺得輪不到我說話,應該等施振榮這些人說話才對。
結果過了20年,我最後還是得出來說話。可是我出來,其實時間點已經不對了,我們錯過了20年。如果我更早站出來,協助網路跟其他行業之間的連結,跟前一個世代擁有最大財富的那些人對話,鼓勵他們進到這個領域來,去把這些社會上可能可以用的錢全部找出來,投到這個領域去,就不會讓臺灣這12年當中,所有的年輕網路公司都吃盡苦頭。當時沒有做這件事,是我覺得最後悔的。
他們不是對未來沒有興趣,也不是不用功,而是他們要忙的事真的很多,所以要更簡易可得,他們才會讀,否則只能用他現有的知識架構去了解。譬如說現在講物聯網熱潮,就是因為裡面有裝置、感測元件這些東西是他熟悉的。
我來看美國的社會是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?他的中介很多,首先學界就扮演這個角色。在美國,所有的網路公司,只要一個模式出來,不用很長的時間,學界的理論已經出來了。
每一個,我們今天後來在臺灣學到的讀到的東西,不都是從美國來的嗎?顯然學界有一個非常快可以捕捉這個社會動態的能力,反映這個社會的題目能力。臺灣的這些碩士論文博士論文,
5298娛樂城
講美國的這些大公司講得頭頭是道,但他完全不知道臺灣發生什麼事。
學界是最高端的,再來有媒體。媒體這個角色在美國,不要說為了網路經濟所產生的新媒體,即使是老的媒體,阿里巴巴要到美國IPO的時候,連《紐約時報》都寫了一大堆跟阿里巴巴相關的題目,每一個都寫得厲害。他不是專業的財經或科技媒體喔!
譬如說美國《商業周刊》,你現在打開來,每一期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跟網路有關的。可是網路有佔到美國三分之一的產值嗎?沒有,還差得遠。一個印象深的報導,他們講一個設計圈社群愛用的社交軟體「Halo」,這是西班牙文,多少人用?50萬人,但《商業周刊》給這個「Halo」封面故事的報導。他們真正要講的不是這一家公司,而是討論facebook的成功,本身會產生一些反逆的現象嘛,
現金版推薦
或有一些脫逃的東西跑出來。
那這個意思是說,如果50萬人的應用在《商業周刊》能放到封面,你能想像臺灣的《商業週刊》會做這種事嗎?你能想像商業週刊會做funP嗎?,這還不說他還有介乎學界跟媒體之間的各式各樣的顧問公司。
對臺灣來講,任何一個要做投資的人,如果想要了解網路產業發生什麼事,他的學習成本顯然是比美國高太多了,所以你可以想像,在臺灣,一個大企業可能是要賠兩億之後,才知道原來這個事不是這樣做的。
我覺得每一個社會沒有什麼事不能理解,如果他有足夠的工具,有足夠的可學習的內容。我覺得臺灣是不夠的,顯然是現在事後看是不夠的。這個不夠從教育到民間到媒體,顯然總量都不夠,總量跟親近性根討論都不夠。
到目前為止,臺灣不就只有《數位時代》一個雜誌嘛?所以《數位時代》的程度,就變成我們社會的程度,如果他不夠好,我們就沒有辦法好。這是一個處境,不是嗎?
你不要覺得新世代有比較厲害喔。他是天生在那個位置啊!如果他用現在這個求知方式,他落伍起來也很快的。90年代末創業的那些網路工作者,對現在的往路發展,他們的知識趕得上的人,其實也不多。稍微早一點,熟悉1.0或2.0時代的,對現在快速移動到行動領域的新處境,原來這些網路工作者多半也很慘耶!這個落伍的速度也不會比我上一輩來的慢。
我拿施振榮先生做例子,宏碁做第一個龍騰計畫搬到龍潭去的時候,那也是40歲啊!網路現在20年過去了,現在應該要有40歲的人要有這樣的勇氣,還有氣派,要變成那個行業的中流砥柱,那怕現在的工作還很困難。
在網路裡面,典範轉移速度很快,就是轉一個彎,你原來賴以為生的東西就不見。因為你的營收就是別人的機會啊,你只要有收入,就意味著有另外一個免費模式可以取代你,這是網路可怕的地方,要心裡有數,任何一個今天讓你賺錢的東西,都是明天讓你痛苦的地方。我過去20年這個internet,我每天都碰到這個事啊!我沒有一天碰到的不是這樣的事,
娛樂城優惠
我打擊別人也是靠這個啊!
系列推薦:
[Internet20] 詹宏志的網路探索part1:我的創業、還有亞馬遜的啟發
[Internet20] 詹宏志的網路探索part2:臺灣市場一點也不小
[Internet20] 詹宏志的網路探索part3:曾經,臺灣是全世界理解網路最高度的一個社會
[Internet20] 詹宏志的網路探索part4:年輕創業的美好,就在於所有想法都是最純真的直覺
(《數位時代》2015年8月號文章精選,尊重智慧財產權,如需轉載請來信洽詢:web@bnext.com.tw)
其他精彩內容》》
訂閱數位時代》》
@@ACTIVITYID:356@@
文章源自於數位時代,